Sorted by date | |||
page001from 华夏意匠 Cathay's Idea- Design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序言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华南工学院工程系教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龙庆忠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委员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……陆元鼎 我小时在私塾读到《论语》上的“不知生,焉知死”,不明它的意义,后来听到农民在夜校念到昔时贤文上的“观今宜鉴古,无古不成今”,才悟到事物在发生、发展过程中是有所发生、有所发展、有所消亡的。同时,消亡了的东西,又部分地寄存在后来再生产的东西中。不管你怎么分类,那些共通的与特殊的东西总会貌似地存在着。 学习、研究和编写建筑史的,好像是“知死”,实际上是在“知生”,因为“死”了的东西不仅包含着它“生”的时候那种活泼生气,而且会影响或推动人们去再生产。这就是“知生”的必要和所以。同时,“死”或消亡的东西,又是再生产而来的。这消亡的东西,也会去再生产而延续下去。这是“无古不成今”的道理。若要“观今”之延续和再生产,最好的办法就是去“鉴古”,了解历史的规律,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,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,那就可保证顺利地延续下去和善于再生产。 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,由东亚人民生产的。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,使古代养目、养心、养身、遂生的具体表现。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组成。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之外的。 这可能由于古代中原地区是得天独厚的温带地区,即所谓“华夏地区”。同时又南有热带、亚热带地区,北有寒带地区,西北有戈壁、沙漠,东南有黄海、东海、太平洋、南海,西南有崇山峻岭,东北有白山黑水,所谓“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”。不过这里有地震,有台风,有风沙,有寒流,有大风雪,有洪水水患。这些地理气候等因素可能是使中国古建筑长期少变的主要原因。 另外,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、科学技术、哲学艺术的发展才是促进中国古建筑从原始社会制经夏制、殷制、周制、春秋战国制、秦制、西汉制、东汉制、三国魏蜀吴制、两晋南北朝各地制、隋唐制、五代十国各地制、宋、辽、金制、元制、到明制、清制及各地区制,这是中国古建筑主流。这主流在历代传到四裔、四海就又成了各种与当地人民建筑相融合的风格。 还有本土产生过儒教、道教,东汉前后有西域的西王母、南亚的佛教、西亚的波斯教、伊斯兰教、景教、摩尼教,中国形成一个亚洲宗教汇集之地。特别是儒教、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、广泛。不过,这些影响似乎只影响到人的精神,而很少如同欧洲基督教、天主教之教堂建筑影响之大,及南亚受伊斯兰教影响之大。也就是说,外来宗教建筑传到中国来,到后来都中国化了。 还有内战、外患之多,也促进了建筑材料、施工、建筑政策的发展,特别随着火攻、水攻战术的发展,建筑又受到多次破坏、烧失、拆迁重建之灾难,但较之西欧各国之迄今分裂,我国幸而早在秦代就形成全国统一,汉代也长期
|
|||
|
|||
|